科技創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迭代頻繁造成的廢棄電器或
電子設備即電子垃圾給人類及生存環境帶來了惡劣影響。電子垃圾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最快、回收率極低的家庭垃圾?;诖?,
電子垃圾回收行業應運而生,在產業鏈中處于重要地位,行業發展對減少科技變革帶來的環境風險、氣候風險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很多國家已經出臺關于廢棄電器或電子設備回收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
本文將根據目前各國廢棄電器或電子設備回收政策,結合我國電子垃圾回收行業現狀,提出如何進一步推動行業發展的建議,進而助力我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 一、電子垃圾回收行業的產生背景
電子廢棄物俗稱“電子垃圾”,是指被廢棄不再使用的電器或電子設備(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主要包括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和計算機、手機等通訊電子產品的淘汰品。
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20年全球電子垃圾檢測》報告顯示,2019年,世界產生了5360萬噸電子垃圾,人均7.3公斤。自2014年以來,全球電子垃圾增長了920萬噸,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到7470萬噸,僅16年就幾乎翻了一番。根據WEEE論壇最新研究顯示,歐盟27個成員國、挪威、英國、瑞士和冰島的投放到市場的電器和電子產品(EEE POM)數量從2010年的980萬公噸增加到2019年的1330萬公噸(25.2公斤/居民)。產生的廢棄電器和電子設備(WEEE Generation)從2010年的830萬噸增加到2021年的1040萬噸(19.6公斤/居民)。有記錄的廢棄電器和電子設備的正式收集(WEEE Collection)從2010年的380萬噸增長到2021年的560萬噸(10.5公斤/居民)。
電子垃圾如果不能被以恰當的方式有效回收,會對人類健康、氣候環境造成嚴重危害,也會造成資源大量浪費。從宏觀的角度來講,會造成極端天氣、自然災害、全球變暖等環境風險和氣候風險,繼而對企業、社會經濟金融活動帶來不確定性。因此,電子垃圾回收行業的產生對于環境可持續發展、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產業綠色轉型和雙碳目標的實現都有重要意義。
圖1 歐盟27個成員國、挪威、英國、瑞士和冰島EEE POM、WEEE數量變化
來源:C.P. Baldé, G. Iattoni, C. Xu, T. Yamamoto, Update of WEEE Collection Rates, Targets, Flows, and Hoarding– 2021 in the EU-27, United Kingdom, Norway,Switzerland, and Iceland, 2022, SCYCLE Programme,United Nations Institute for Training and Research(UNITAR), Bonn, Germany.
二、電子垃圾回收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減少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電子垃圾存在正規回收與非正規回收兩種回收模式,非正規回收渠道以私人商販和家庭作坊為主,主要為了牟利而暴力使用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提取電子產品內部的金屬物質;正規回收渠道以企業運營為核心,通過完整的供應鏈流程處理電子垃圾,對環境不產生危害。由于目前電子垃圾回收產業鏈不完整,消費者對電子垃圾危害的意識較弱,即使法律法規嚴格打擊私人回收行為,很多電子垃圾還是以某種方式流入私人作坊被暴力處理。
我國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曾經就是電子垃圾之都,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來自國外的廢舊電器、電腦等電子垃圾就從發達國家流入貴嶼,電子垃圾被粗放式的家庭作坊拆解。由于很多電子產品都需要焚燒才能提煉出貴重金屬,清洗也需要用王水這種強腐蝕性的化學品,當地從業者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土壤、空氣、水等環境資源也受到嚴重污染。而受環境影響,當地未從事電子垃圾回收的居民身體健康也遭到嚴重損害,據報道,汕頭貴嶼某個幼兒園,有超過90%的兒童血液中鉛含量都超標,對于身體和大腦的發育都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對于電子垃圾的不當處理已經成為世界很多發展中國家或貧窮地區通過犧牲健康而賺取利益的方式之一。因此,優化電子垃圾回收技術和流程有助于減少不合規的處理方式帶來的對人類的健康的不良影響,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和生活質量,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基本保障。
(二)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
電子產品占了當今垃圾填埋場有毒垃圾的70%。通過開放區域露天焚燒,簡單機械破碎,直接酸洗(如使用王水酸洗)等方法提取電子垃圾中的貴重金屬,并將拆解產生的廢棄物和廢液隨意放置、傾倒到周圍環境中,會導致電子垃圾中大量的有害化學物質、重金屬進入土壤中。同時,電子垃圾在焚燒的過程中還可能產生大量的多環芳烴等毒性極強的物質,這些物質將會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到土壤、空氣和水域中,對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而依靠當地環境生存的動植物會因為重金屬的存在而降低存活率,食物鏈和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因此,以正規流程回收電子垃圾不僅保護人類健康,也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是打造循環經濟和無廢城市中的必要環節。
(三)有利于提高資源回收使用效率
電子垃圾和其他廢棄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中含有豐富的可回收塑料和金屬。每噸電子垃圾的含銅量是銅礦的 40 倍,含金量是金礦的 17 倍,1t 線路板可分離得到 128.7kg 銅、29.6kg 錫、0.9kg 黃金以及 270kg塑料。以手機為例,我國每年閑置的手機數量高達 3~4 億,市場規模將達千億以上,發展空間巨大。電子產品迭代速度增快,消費者對電子垃圾的態度模棱兩可,導致電子垃圾增長速度逐年增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專家根據目前的形勢做出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電子垃圾將會比現在增加4倍甚至更多。根據現有的統計數據推測未來十年后,中國人丟棄的手機數量將是現在的10倍以上。
因此,如果電子垃圾能夠得到有效回收,將會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和短缺現象。
三、國內外電子垃圾回收的政策和法規
(
歐盟和日本作為世界上最早針對電子垃圾出臺專項法律法規的代表性國家,引領了很多國家開始重視電子垃圾的處理規范,并為其他國家出臺對應的法律法規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國外電子垃圾回收政策
1.歐盟
歐盟是世界上對電子垃圾回收問題研究較早的地區,為了應對廢棄電器和電子設備對生態環境、人類健康和資源利用的挑戰,歐盟法律通過RoHS指令(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限制了電器和電子設備中某些有害物質的使用。同時,通過WEEE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促進此類設備的收集和回收。
RoHS指令旨在限制在電器和電子設備中使用危險物質,以保護環境和公眾健康。RoHS指令目前限制使用十種物質:鉛、鎘、汞、六價鉻、多溴聯苯(PBB)和多溴二苯醚(PBDE)、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鄰苯二甲酸丁芐酯(B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以及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DIBP)。所有帶有電氣和電子元件的產品,除非特別排除,都必須遵守這些限制。2017年,委員會通過了一項立法提案,調整了RoHS指令的范圍。2022年6月,歐盟委員會啟動RoHS 審查的公眾咨詢。
圖2 歐盟RoHS指令發展關鍵節點
圖片來源:European Union
2003年起WEEE指令旨在通過以下方式為可持續生產和消費做出貢獻:一是將防止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產生置于重要位置;二是通過再利用、再循環和其他形式的回收,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二級原料的回收;三是提高電器電子設備生命周期的所有參與方的環境貢獻。為了實現這些目標,該指令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要求單獨收集和適當處理廢舊電器電子設備,并為其收集以及回收和循環利用設定目標;二是幫助歐洲國家更有效地打擊非法廢棄物出口,使出口商更難偽裝非法運輸的廢棄電器電氣設備;三是通過呼吁統一國家電器電子設備登記冊和報告格式,減少行政負擔。2012年根據行業變化而修訂的新版WEEE法令出臺,接著在2019年,相關數據和報告以及WEEE計算工具被采納。
歐盟委員會目前正在評估WEEE指令。這項評估將衡量該指令是否仍然適合預期目標,探索簡化該指令的可能性,并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審查。在2022年11月3日之前,歐盟將公開征集證據,征求反饋意見,并計劃在2023年第一季度進行公開的公共咨詢。
圖3 歐盟WEEE指令發展關鍵節點
圖片來源:European Union
2.日本
日本從2000年開始決定通過法律約束,減少電子垃圾造成的環境危害和資源浪費現象,并在之后不斷完善、細分相應的法律法規,將法律法規落實到回收行為中。
2000年日本實施的《推動循環型社會建設基本法》,開始推動建立規范的廢棄物回收處理和再資源化利用管理體系,構建資源循環型社會的國家理念。該法旨在促進減少廢棄物產生量,提高包括電子廢棄物在內的所有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率,以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構建資源循環型社會。該法也明確了國家、各級地方政府、企業及事業單位、國民都是構建循環型社會的主體,而生產者則承擔對自己生產的產品從被使用到成為廢棄物后的一定的責任,即確定了生產者延伸責任制的一般原則。
2001年,日本《促進有效利用資源法》實施。該法以構建循環經濟體系為目標,旨在加強企業實施產品回收再利用措施,積極貫徹“3R”原則,即:一是通過促進提高產品的節能化、耐用化水平,減少廢棄物的產生(Reduce);二是將回收的產品中的有用零部件加以再使用(Reuse);三是對廢棄物盡量加以回收再利用(Recycle)。同年,日本專門針對家用電器這類電子廢棄物的《特定家用電器再生利用法》(俗稱“家電回收利用法”)開始實施,明確了相關各方的責任義務和具體的再資源化率。
2013年日本又專門針對手機等小型電子產品廢棄物實施了《促進小型電子產品再資源化法》,將使用交流電和
電池電源驅動的個人用品都列為回收處理對象,進一步完善了其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2015年該法修訂后,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家電廢棄物的回收再資源化率,空調須達到80%(原70%),電冰箱70%(原60%),洗衣機和干衣機82%(原65%),電子管電視機55%(原55%),液晶和等離子電視機74%(原50%)。據2016年日本環境省的統計數據,搬運到指定的家電生產商等設立的家電回收處理工廠的廢舊家電,其中的鐵、銅、鋁、玻璃、塑料等有用物質資源得到有效回收,其回收再資源化率整體上已經大大高于2015年修訂的新的法定指標,空調達到了92%,電子管電視機73%,液晶和等離子電視機89%,電冰箱81%,洗衣機和干衣機90%。
圖4 日本廢棄物回收流程
圖片來源: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of Japan
(二)我國電子垃圾回收政策
我國很早就對電子垃圾回收企業實行資格許可制度,以減少私人回收行為帶來的危害,也通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方式促進電子垃圾回收行業發展。2008年8月20日國務院第23次常務會議通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實行資格許可制度。同時,國家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用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用的補貼。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進口電器電子產品的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應當按照規定履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繳納義務。
2016年12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印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的通知》,通知中率先確定對電器電子、汽車、鉛酸蓄電池和包裝物等4類產品等四類產品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即將生產者對其產品承擔的資源環境責任從生產環節延伸到產品設計、流通消費、回收利用、廢物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制度,要求生產者通過開展產品生態設計、使用再生原料、規范回收利用、加強信息公開等,落實其全生命周期資源環境責任。
2017年8月,原環保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公安部、商務部和工商總局共同出臺《關于聯合開展電子廢物、廢輪胎、廢塑料、廢舊衣服、廢家電拆解等再生利用行業清理整頓的通知》,督促地方清理整頓電子廢物、廢輪胎、廢塑料、廢舊衣服、廢家電拆解等再生利用活動,取締一批污染嚴重、非法加工利用小作坊,引導有關企業采用先進適用加工工藝,集聚發展,集中建設和運營污染治理設施,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2020年5月《關于完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推動家電更新消費的實施方案》中明確工作目標是進一步完善行業標準規范、政策體系,要基本建成規范有序、運行順暢、協同高效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并推廣一批生產者責任延伸、“互聯網+回收”、處理技術創新等典型案例和優秀經驗做法。
2021年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和《“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都強調了加強再生資源利用,推進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部署了包括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在內的重點工程和包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在內的重點行動?!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加強廢舊物品回收設施規劃建設,完善城市廢舊物品回收分揀體系。推行生產企業“逆向回收”等模式,建立健全線上線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資源回收體系。拓展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覆蓋范圍。
四、電子垃圾回收行業發展的難點和困境
(一)行業進入門檻較高
由于電子產品的制作越來越精密,拆解電子產品難度增加,資源提取需要的專業性較強,電子垃圾回收行業進入門檻較高。一方面,大企業加工處理技術和機器設備多進口于西方發達國家,很多企業由于資金不足、技術門檻高而放棄了提取電子垃圾中的資源。另一方面,民間存在的“只淘金不治污”的小作坊進入門檻低,導致行業亂象嚴重,家庭作坊對正規回收企業產生了“驅逐”現象。私人拆解依靠低成本、無環保、無稅收與正規企業競爭,使得正規回收企業在充分市場化環境下步履維艱。導致國家補貼的資金很大程度上用于電子垃圾的收購而不是進行企業的技術更新,因此近年來盡管國家對電子垃圾回收處理企業進行扶持卻并沒能大幅度提高企業的處理能力和技術。
(二)政策和法律法規支持性不強
一是政策和法律法規實操性不強。我國針對電子垃圾回收的專門性法律很少,法規和指導性政策也大部分在宏觀層面進行原則性指導,落地實操性不強,強制性威懾力不大。二是責任歸屬不明確,電子垃圾回收的立法以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展開,對于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沒有約束。三是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激勵作用逐漸減弱。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發放十年有余,存在補貼發放不及時和補貼力度逐漸減弱的現象,下一步基金將何去何從,回收行業是否能脫離補貼而自負盈虧都是有待探討的問題。
(三)正規回收渠道較少
目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渠道較為分散,個體散戶回收渠道占比在80%以上,回收企業需要通過層層鏈條以較高價格回購廢舊家電,以獲得生產原料。這種情況使得電子垃圾的供貨渠道及其分散,很難形成規模,由此產生的問題是處理企業對貨源的獲得競爭激烈,較難盈利。
五、電子垃圾回收行業的發展建議
(一)與銷售商合作形成產業鏈
從源頭上解決電子垃圾回收困難的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生產銷售環節時將回收環節納入考慮。
一是在供應鏈上游生產的時候使用無毒無害或者低毒低害以及便于回收利用的材料,在生產時就考慮后續回收拆解流程減少回收工藝復雜度。目前,蘋果公司會每年發布環境進展報告,來披露自身在供應鏈上對環境保護有貢獻的設計、材料使用等方面目標和進展,三星會披露產品環境報告,并在單獨披露遵循的環境健康和安全政策、循環經濟原則和結構、廢棄產品的正確棄置方法等。我國電器電子產品銷售商對于環保責任信息的披露主要以ESG報告定性指標為主,對于整個供應鏈環保設計和工藝沒有形成單獨的信息披露報告,銷售商對于原材料使用的把控不嚴格。
圖5 蘋果公司環保目標2022年實現進程
圖片來源:蘋果2023年環境進展報告
圖6 三星產品循環經濟的結構
圖片來源:三星
二是將銷售商作為回收渠道之一。目前我國已經跟隨很多發達國家出臺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強調生產者應承擔的責任,不僅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之中,而且還要延伸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特別是廢棄后的回收和處置。國際上很多電子產品生產商已經出臺以舊換新政策,鼓勵消費者提供舊產品?;厥掌髽I可以與銷售商達成合作,參與到以舊換新的后續環節,節省自己回收產品的時間和資金成本。
(二)提高消費者責任意識
一是通過政策提高消費者電子垃圾回收意識。由于很多消費者在購買新產品后,二手產品跳水降價,消費者不處置閑置產品,也有消費者因為處置閑置產品需要處理隱私信息過于麻煩或者擔憂隱私泄露等,造成生產者和回收產業無法及時處理閑置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建議出臺相應政策及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對電子垃圾危害的認識程度,鼓勵消費者對二手產品進行正規回收處理。
二是明確與政府部門或非營利組織合作打擊不法傾倒行為。在打擊不法傾倒廢棄物行為方面,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由地方政府、廢棄物處理相關團體、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等共同參與組織,集中開展巡邏監督、舉辦宣傳普及的展覽,發布宣傳海報、廣告,網頁展示等,加強對不法傾倒廢棄物的監督、防范、教育活動,打擊不法傾倒廢棄物行為,并由地方政府最終負責處理不法傾倒的電子廢棄物。
(三)加強回收路徑信息披露
一是要解決正規回收路徑信息透明度不高,私人回收站點卻充斥市場的問題。建議對于電池、電器電子設備類有害垃圾設置專門的有害垃圾回收設施,跟普通垃圾進行區分?;蛘邉撔?ldquo;互聯網+回收”等方式設置線上回收渠道,在回收產業鏈完善后應該加大回收路徑的宣傳和披露工作。二是要解決由于消費者不是專業的電子信息從業人員,即使手機格式化處理后仍擔心隱私泄露的問題??梢越梃b日本的做法,每年在為期1個月的時間內,集體組織開展廢舊手機回收活動,并確保清除手機中的個人信息后再實施處理。
(四)通過金融支持加大回收處理技術研發
由于電子垃圾拆解工藝復雜,微量元素的提取技術壁壘高,且需要巨額費用。因此,提高回收處理技術的研發創新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回收企業可以利用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等金融產品尋求資金支持,讓更多其他行業參與以某種方式參與到電子垃圾回收的成本投入中來。
原標題:IIGF觀點 | 電子垃圾回收行業可持續發展現狀、挑戰及未來發展淺析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