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以來,我國相繼實施了五期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對包括淮河流域在內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作出部署,推動淮河流域水環境質量取得顯著改善。近期,經國務院同意,生態環境部等5部門聯合印發《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頂層規劃布局,明確了“十四五”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目標和任務要求,在過去以水污染防治為重點的基礎上,推動構建淮河流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系統治理的新局面。
一、堅持問題導向,全面剖析淮河流域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
淮河流域地跨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5省45個地市,流域面積33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的3.4%。南水北調東線貫穿流域南北,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中原經濟區等國家重大戰略區域與流域密切關聯。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淮河治理保護工作,“九五”以來,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淮河干流水質連續多年穩定為Ⅲ類, 2020年流域水質首次實現由輕度污染轉為良好。
盡管流域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對照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和人民群眾對美麗淮河的企盼,淮河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水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水環境方面,部分城市環境基礎設施還存在短版,城鄉面源污染問題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部分區域汛期水質較差;水資源方面,人均水資源量較低和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較高并存,生態用水保障程度低;水生態方面,部分河湖生態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富營養化仍然呈現加劇的態勢。
二、堅持系統思維,合理謀劃“十四五”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總體布局和目標要求
針對淮河流域不同地區水資源稟賦、水生態環境現狀及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按照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的原則,《規劃》構建了淮河流域 “一橫、兩縱、三湖、四區”的水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
“一橫”是指淮河干流,重點保障干流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提高生態流量保障程度;“兩縱”是指南水北調東線和引江濟淮,重點是建設清水廊道,保障輸水干線水質安全,防范化解沿線環境風險;“三湖”是指洪澤湖、駱馬湖和南四湖,重點是控制水體富營養化,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改善湖泊水生態系統;“四區”是指淮河源頭區、淮北平原區、里下河地區和山東半島區,重點是筑牢生態屏障,推進淮河源頭水源涵養區保護,加強淮北平原地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開展里下河地區濕地保護,優化山東半島片區水資源配置。
在空間布局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和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兼顧必要性和可達性,科學確定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目標。2025年,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在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取得突破,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要素系統治理、統籌推進格局基本形成。
水環境方面,流域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到2025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的比例為76.1%,污染嚴重水體基本消除,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淮河干流、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干線、南四湖湖區及53條入湖支流水質全部為Ⅲ類,里下河地區、淮北平原區汛期農業面源污染對地表水水質影響得到改善。
水生態方面,河湖生態保護修復有效推動。主要河流源頭區、水源涵養區、河湖生態緩沖帶等水生態空間保護修復初見成效,重要湖泊濕地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 ,南四湖、洪澤湖、駱馬湖總體穩定保持中營養狀態。
水資源方面,河湖生態用水顯著提升?;春痈闪?、沙潁河、史灌河等主要河流生態流量保障程度顯著提升,洪澤湖、南四湖、駱馬湖生態水位得到有效保障,淮北平原河南省、山東半島河流干涸斷流問題得到緩解。
三、堅持精準治污,科學謀劃“十四五”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重點任務
按照既要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又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原則,以問題、目標為導向,準確分析“問題在哪里,癥結在哪里,對策在哪里,落實在哪里”;以河湖為統領,形成每條河流、每個湖泊的自畫像,逐一明確了淮河干流、京杭運河、沂河、沭河、沙潁河、渦河、洪汝河、大沽河、小清河等13條河流及南四湖、洪澤湖、駱馬湖、高郵湖等4個重要湖泊等重要水體保護方案,確保措施任務落地可行。
淮河干流和京杭運河(南水北調東線)突出飲用水水源地和南水北調東線調水水質安全,保障淮河干流生態流量;沂河和沭河突出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開展生態用水調度;渦河、東淝河和西淝河突出引江濟淮調蓄水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和人工濕地水質
凈化工程建設,保障渦河干流生態流量;沙潁河、洪汝河和沱河突出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和畜禽糞污等農業污染治理與資源化利用,實施宿鴨湖清淤擴容和生物棲息地恢復,保障班臺斷面和白沙水庫生態水量;史灌河突出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完善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推進沿岸種植業污染防治和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大沽河和小清河突出涉氟企業污染治理,完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西海岸新區等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和水利工程聯合調度;里下河地區突出農田退水處理,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和秸稈資源化利用;健全區域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體系等。
南四湖突出涉鹽涉氟企業尾水治理,推進實施入湖河流人工濕地建設和初期雨水收集處理試點工作,建立流域聯防聯控機制,統一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洪澤湖、駱馬湖和高郵湖突出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和替代利用,開展湖區種植業污染治理,清退湖區圍圩養殖,開展湖內島嶼生態系統保護和入湖河流及沿線溝渠人工濕地建設。
“十四五”規劃任務完成后,淮河流域381個國控斷面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的比例將達到76.1%,9個河湖生態用水將得到保證;4種土著魚類將得到恢復,人民群眾生態環境幸福感和獲得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堅持多措并舉,推動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落實落地
《規劃》充分體現了“流域統籌、區域落實”的理念,構建了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春恿饔蛞?81個“十四五”國控斷面為基礎,根據水系匯流特點及污水排污去向,結合鄉鎮行政區劃分匯水范圍,以匯水范圍為基本單元,進行問題識別、成因分析、任務設計,統籌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協同治理,系統提出了流域整體布局和保護目標,突出了流域特性,同時也保證了行政區域的完整性。地市人民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加強生態環境、工信、自然資源、住建、交通、水利、農業農村等各部門,以及市、縣、鄉的協調,建立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完成地市規劃的編制。作為生態環境部派出機構,淮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將積極發揮長期深耕淮河流域、人才隊伍專業等優勢,立足職責定位,強化監督管理,構建流域統籌、區域落實、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全面推動流域規劃順利實施。
一是督促流域各省、市人民政府履行水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統籌流域和行政邊界,分解落實規劃目標和任務;二是定期調度、調研規劃實施進展,積極開展督導幫扶;三是堅持和完善水生態環境問題發現和推動解決工作機制,強化流域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研判,及時發現和推動解決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四是加強汛期水環境監管,精準識別汛期污染強度較高的斷面和相應的行政區域,加快解決旱季“藏污納垢”、雨季“零存整取”等城鄉面源污染突出問題;五是指導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規?;N植業和養殖業污染防治、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等試點;六是探索開展流域水生態調查監測,在重點斷面開展水生生物指標、物理生境指標和親民指標等監測;七是健全流域上下游各級人民政府、各部門之間水生態環境保護議事協調機制,加強協調配合,協同推進。
(作者系生態環境部淮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 劉輝)
原標題: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 解讀⑥ | 奮進新征程,譜寫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新篇章
我要評論